週末半夜跟老陳在誠品鬼混
老樣子他很喜歡窩在雜誌區最冷門的藝文專區
通常我對藝文雜誌比較沒興趣
大部分老陳在看建築跟藝文設計時
同一時間我會看最新期的裝苑
看到感興趣的主題或圖像內容時
我們會一起去拆閱區請櫃檯人員幫我們拆開包裝
這時我也會儘可能把他感興趣的日文解釋給他聽
(但他通常都猜得很準...其實不需要我翻譯)
這次很難得我在那一區雜誌找到喜歡的書:
藝術新潮10月號 大特集--伊斯坦堡
這本特集介紹非常多伊斯坦堡的歷史、建築與人文
撰稿人多為學術研究的專家
內容相當有深度,看起來很像''有趣的"大學論文
不過把我迷的最慘得還是它的照片跟圖像
讓我忍不住憶起2011秋天我們去土耳其的點點滴滴
我一直很想把土耳其遊記補寫
只是對我而言,要寫一篇有圖有文的遊記真的是很累人的一件事...
如果是像小網誌這樣的話還算可以
以後有機會再來把整個遊記就補上吧(又在那邊開空頭支票了
看完這本特集後我試著追溯讓我印象深刻的土耳其
有鑑於看圖說故事的風格比較適合我,
我決定接下來幾篇都以這樣的方式來寫
看的人輕鬆寫的人也輕鬆真是皆大歡喜啊!
這次呼應藝術新潮的封面,我想要聊聊聖索菲亞大教堂~
閒聊分隔線,突然很正經不要嚇到阿
聖索菲亞大教堂 Ayasofya,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大圓頂
由於我對伊斯蘭教跟天主教並不是真的這麼了解,
而伊斯坦堡(古名叫君士坦丁堡)的背景又偏偏非常複雜,
有興趣的人可以爬文找相關資料看看。
雖然當時我不甚了解教堂過去的歷史背景, 不過我還是能感覺這之中有些矛盾。
雖然是西式教堂,也有聖像馬賽克壁畫; 但同時又是清真寺,也看得到阿拉伯文...
後來我看了藝術新潮的特集解說才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西元532~537年,當時是拜占庭帝國的全盛時期,
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時至今日雖已不是世界第一,
不過還是大的驚人,抬頭起來看都會覺得脖子痠...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
(我們的課本是教鄂圖曼土耳其,不過考慮到原來發音比較接近奧斯曼,就選用這個說法了)
牆上的聖像被塗以灰泥覆蓋,從此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的用途。
整面牆的彩繪玻璃
隨著光影而變化的彩繪玻璃,
讓教堂充滿富麗堂皇氣象萬千的氛圍。
每次看教堂我都最期待看彩繪玻璃,
好的教堂幾乎都一定有超乎水準的彩繪玻璃 (這只是我的教堂自我評分標準啦
透過光洩出的色彩是一種無法言語的神聖性
這樣的經驗跟台灣的廟宇所體驗的很不一樣,可以說是很新鮮
單從藝術的角度看我覺得台灣的廟宇也頗有特色
在台灣的廟裡我會有些緊張
明明我沒做過虧心事還會緊張,
每次這個時候我就會非常非常仔細的想最近到底幹了什麼壞事會遭天譴...
後來我想可能是視線的緣故吧,傳統廟宇神明的視線都是上對下
有些廟的門神做得很靈活,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你會發現門神的眼神會一直盯著你
這些事在台灣時並不會特定花時間去想,
不過在外國看到西洋式建築跟教堂時,
除了訝異感到新鮮之餘總是會聯想台灣特有的廟宇。
我覺得這是旅行的樂趣之一,
你總是會忍不住比較自身環境的"根"與不同文化的差異。
1935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把教堂改成博物館,
並且進行修復,其中也對幾幅馬賽克壁畫進行了復元。
其中我對三聖像馬賽克特別感動,一直懶得拍照的我都忍不住了
(給大家參考一下這是WIKI上找到的圖檔)
這一幅我沒有拍整幅的,因為觀光客真的蠻多的,拍整面應該會不小心拍到很多人的後腦勺(汗
想想以前的人窮盡一生專研的技藝真是厲害 (姑且先撇開宗教因素)
這幅馬賽克壁畫是用很小很小的磚一顆一顆拼出來的,
栩栩如生像油畫一般的呈現真的是很不簡單
話說這幅畫鑲上了不少金,在動亂時期想當然也逃不了被搜刮的命運
現在除了被雨水沖刷已不可考的下半部外,
大多都經過修復才能有現在"金光閃閃"的面貌。
柱上有幾塊巨大OREO金邊黑牌的圓盤(請原諒我這樣說,因為真的很像啊)
一開始我以為詩文或可蘭經
後來才知道是真主穆罕默德等諸位的名字
照片看起來或許不覺得大,但其實每一塊直徑都將近7.5米
到現在想起聖索菲亞大教堂,我都還記得這幾塊金字黑盤牢實地掛在柱上
字跡流暢娟麗、非常的顯目而讓我印象深刻
最後附上有我的照片,這是唯一一張我覺得不會破壞平衡
其他倒也不是真的NG,而是因為光線的問題幾乎每張都有宋七力的效果啊(遠目
那麼打完收工♥
PS 我又超出原先計畫的篇幅了...老實說真是受不了自己
能不能像每日一字一樣,一張圖一段話就好了啦(自我精神喊話)
希望就從下篇做起!!!!!